在歐洲工作的一些數字與觀察

Published on
All posts

本文主要寫給好奇歐洲工作待遇的吃瓜群眾、董哥一樣想轉 Quant 的強者,順便紀錄一下現在的觀點,等著被之後的我推翻。可能有點亂,但我盡量。

到現在想起,在問何洵問題的時候,他輕輕的一皺眉,歪著嘴先來一句 Yes and No 的樣子,心中還是會閃過想貓他一拳的衝動: D 可能有點極端,但在我看來,Case by case 或者 It depends 之類的開頭,後面接的往往是一些不具備可證偽性的正確廢話。誰都清楚,個人的觀察都是片面而局限的,但從個人層面來說,觀念或印象的建立,確實是這樣一個一個片面的觀察,一個一個侷限的聽聞所建立起來。問這種主觀性強的問題時,本來要的就是一個主觀的說法。

我們別廢話,先看薪水

  1. 以下都是 entry level 的稅前,整體調薪幅度也不高也就是了。德國、荷蘭用歐元計價,1EUR = 33NTD = 7RMB。蘇黎世用瑞郎計價,1CHF = 30NTD。倫敦用英鎊計價,1GBP = 37NTD = 1.2EUR。另,1RMB = 4.5NTD。
  2. 柏林:平均在 50k,標準差 10k。聽過個別亞洲血汗公司緊盯 25k 下限,也有搞虛擬貨幣的有錢新創開 75k 給 PM 之類的非技術崗位。四大開 45k base + 5k bonus。大公司的 Graduate Program、稍好的諮詢、軟體工程師、有點技術性的 60k,data analyst 相關的不算在內。其他德國城市基本類似,但慕尼黑或漢堡能往上調個 10k 左右。
  3. PhD 在德國算是一種工作,法定月薪 4k,但學校會雞賊的視專業,用合約條款來調整。例如 STEM 給 100%的工作合同,拿 4k;金融的給 50%的工作合同,拿 2k;聽過社會科學的可以到 1k。當然,身為一個 PhD,不管合同上寫多少%的工時,不影響實際工作時間,畢竟論文是自己的。某某%的工作在歐洲算常見,一週工作五天並不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例如有帶小孩的需求,有陪家人的需求,有錢夠花不想工作太多的需求。
  4. 阿姆斯特丹:平均在 45k-55k,稍微技術的崗位能往上加 10-15k 左右,除非在 Trading Firm 做 Trader,後面有細節。
  5. 蘇黎世:平均在 70k-90k,大的投行能給 120-130k(其實也就 UBS 跟 Credit Swiss),但工時也是全球性的高;Goolge 新人 150k;小的新創技術崗也能有 120k-130k。
  6. 倫敦:樣本數比較少,但 entry level 的薪水大概在 50k 上下,考慮到不算低的物價,比想像中的低頗多。
  7. 其中,在不會當地語言沒有簽證的條件下,德國跟荷蘭還是比較現實的工作地。瑞士進不去、英國太捲、南歐國家薪水低、法國排外。
  8. 談薪水不去談税就是耍流氓。如果把所得稅、退休保險、健保都扣掉之後,根據薪水高低會有些微差異,但基本能這樣理解:德國拿 60%,荷蘭拿 70%(考慮到 30% ruling 之後。外國人的前五年,有 30%的薪水免稅),瑞士拿 80%。所以在歐洲工作講税前薪水意義不大,德國 40k 的收入也有 35% 的稅。
  9. 北歐國家稅到 50%,但需要配套從小洗腦 you are not better than anyone 之類的教育來維持。

工時

  1. 瑞士基本想像成在歐洲的亞洲就對了,平均工時較長,工作強度能想像成台灣一般的上班族,工時較長,早九晚五外,偶爾加班到六七點之類的。
  2. 德國新創節奏比較快,與瑞士類似。
  3. 老的大德企,工作強度上養老很多,工時朝九晚五居多,WFH 也有更多摸魚的機會。
  4. 四大有著全球性的感人工時,一樣能讓你加班加到懷疑人生。
  5. 有薪假一年 21~28 天。
  6. 總體來說 work life balance 做的比亞洲好很多,起碼就有薪假與工時的層面來說。

生活開銷(月開銷)

  1. 柏林:住宿 500~800,總開銷 1200 附近。
  2. 慕尼黑:住宿 800~1000,總開銷 1500 附近。
  3. 阿姆斯特丹:住宿 800~1000,總開銷 1500 附近。
  4. 倫敦:住宿 500~800,總開銷 1200 附近。
  5. 總開銷大概考慮住宿、水電暖氣、網路、交通、三餐

有關申請

  1. 簽證:德國畢業給 18 月的找工作簽,荷蘭 12 個月,瑞士 6 個月,英國 24 個月。英國估計脫歐之後吸引力降低了,德國荷蘭比較中規中矩,瑞士很明顯就是請你畢業就快滾,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概念。雖然簽證的時間有長有短,但其實更早崩的是心態。
  2. 資料:普遍要 CV 跟 Cover Letter(荷蘭叫 Motivation Letter 的居多)。CV 跟台灣一樣,Cover Letter 就是一封一頁的信告訴 HR 大概的申請動機跟 CV 上看不到的額外細節,基本是個噁心的東西,預篩你之後職場上需要的瞎掰能力。大家打工就是為了一份薪水,但還是要講些,我對貴公司那些空虛的價值觀是怎樣的認同,這職位如何的切合了我那自己也不太清楚的職涯規劃等等,總之你知道的。
  3. 申請時長:員工不犯大錯,德國公司要炒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雇人的邏輯有三:一是從其他低薪國家找人,例如土而其,用能換永居簽證的誘惑去壓低員工薪水,還能幫公司獲得一個 international-friendly work environment 的描述。二是一年一年的簽約,不給長約。三是面試流程冗長,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確保各項 culture fit。以上都還能搭配 probation period 操作。小公司流程能走比較快,有兩週內的經驗;大公司普遍較慢,有一定的內部流程,催了也沒用。總的來說,三到六個月找工作是比較正常的,除非某個職缺剛好急著要人。
  4. 轉換率:我找工作到現在快三個月了,陸續投了 75 個職位,管道從 LinkedIn、Indeed、Jobteaser、學校 career service team 都有;其中 36 個直接拒,8 個第一關被拒,3 個走到終面,1 個 offer,7 個進行式,其他已讀不回。開始能理解大家說求個公司撈上岸的說法了。
  5. 難度:是個謎。幾個覺得穩過的技術面被拒,幾個覺得穩被拒的卻通過了,總之是很謎的一件事。也是有了這個認知後,我才開始海投的。數量的遊戲。
  6. 語言:理工科的大致不用當地語言;不用數學跟程式的,基本都還是要,即使職缺描述上沒寫。
  7. 心態:一開始投的速度很慢,會有種,三五個找不到,十個還找不到就沒什麼天理的錯誤認知。後來開始海投,時間花最多的反倒是找到符合自己設想的工作,CV 跟 CL 模板準備好,其實就改幾個字,也不會做到客製,短則三分鐘,長則半小時內就能投一家。
  8. 策略:一開始會一批一批的投,想盡量讓不同家的進度一致,主要還考慮著 competing offer 的事,畢竟最後給 offer 後,聽到的經驗是,最長兩週內也要給答覆,公司不會傻傻地讓你騎驢找馬。但現在回頭看,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想多了。
  9. 每個國家對 prestigious 的定義是很不一樣的。例如從專業上來說,在台灣 EE、CS、Physics 算還可以的,但在不同國家,一種可能是好的專業定義不一樣,另一種可能是專業的 premuim 根本不存在。畢業學校也同理,例如 NTUEE 的水平放在荷蘭德國肯定都在第一線,但 TUM 或 TU Delft 的 EE 學生在本地找工作肯定更佔優勢。英國就更自我中心一些,在填學校的時候,就 Oxford、Cambridge、跟其他。

picture 在歐洲工作的一些數字與觀察

Risk Management / Quant Analyst / Trader 相關

  1. Quantitative 這字眼,在不同公司有很大的差異,並且存在明顯的通膨。面過 Quant Researcher 只考一些簡單的名詞解釋,例如描述一下 AR model,什麼是 Efficient Frontier;也有 Quant Analyst 職稱的工作,一上來就非常硬核:Stochastic Calculus 學過嗎?描述一下 BSM 的假設,什麼東西跟現實不合符? Implied Vol 你覺得可以怎樣預測的更好?
  2. Prop Trading Firm 就是拿自己的錢在市場上賺錢的公司,因為資本是自己的,所以限制較少,能玩的策略跟品項比較多。歐洲的主要都在阿姆斯特丹,因為資本利得在荷蘭免稅,特定行業的避稅天堂。
  3. 除了輔助性質的如行政、法律、會計部門,一般核心技術崗位有三種:Trader/Quant Researcher/Software Engineer。邏輯是 SE 架設出穩定的交易系統,讓 Trader 在第一線殺進殺出。Trader 每個人有自己的 trading book 跟業績,bonus 高度與業績掛鉤。Quant Researcher 介於中間,一是覆盤 Trader 的交易策略,提能改進的點,二是獨立設計策略讓 trader 用。大致上來說,薪水上,Trader> Quant Researcher> Software Engineer,風險與壓力則顛倒過來。Trader 多半有末位淘汰,後兩者相對穩定一點。有些公司也會讓 Quant Researcher 分紅。
  4. Quant Researcher 跟 Trader 的面試,各家公司大同小異,主要就考數學、Coding、Options 知識,但難度的落差很大。
  5. 舉兩個實際的例子:All Options 第一關數學就考一些初中的數學計算,在第三方的網站上作答,雖然簡單,但有時間限制,要快且不出錯。第二關 Coding,HR 給我題目,確定理解題目沒疑問後,30 分鐘內交 Code 跟解釋回去。是個擲硬幣的賭博遊戲,要你用 Monte Carlo Simulate 出雙方的勝率,難的應該是把它的敘述轉換成 Coding 問題,Leetcode 應該算 Easy 的。第三關跟兩個 Quant Researcher 技術面,也是最後一關。這裡其實蠻有趣的,因為我談到我們管的 portfolio 之前算是躲過 20 年三月的股災,還有用 VIX 做避險過,他們就延伸下去問細節,例如當時避險的策略跟邏輯,expiration date 怎麼挑,strike 怎麼選,Gamma 怎麼用 VIX 避,有自己預測 IV 嗎,怎樣可以更好的預測?也問幾個程式相關,例如什麼是 OOP 之類的概念題。自己覺得面的不錯,幾個開放性問題也都算是有答上來,討論 hedge 的時候也一路討論到比較難的概念。但最後被拒。他們開 70k base+ 保守 30k bonus,應該算是 teir 2 的中小公司。
  6. Maverick Derivatives 有六關:數學、Coding、HR、再接三個技術面,我只走到第五關的技術面。數學簡單,一樣要你快速作答,受過亞洲數學教育不太有問題;Coding 關對我頗難,Leetcode 題型,medium 到 hard,有時間限制。HR 關聊點 motivation 跟介紹公司大概的狀況,還參雜一些 brain teaser。第一個技術面要求對 options 熟悉,例如解釋 BSM 的假設、vol smile 怎麼來的、算一定條件下 hedge 所需的數量。整體偏計算。第二個技術面,問題範圍一樣,只是難度提升。面試官的印度腔讓我直接崩潰,他說的話我大概就聽懂了一半,你懂的,數學問題吃細節,一個詞沒聽懂基本都無法作答,他講的話我基本都重複一次跟他確認,大概率被認為是低能兒,面完就知道涼了。他們開 75k base + 保守 50k bonus。
  7. 如果是 market maker 的公司,會要你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可以先熟悉一下多繞一層的感覺。
  8. 技術面的時候,他們在描述 instruments 跟 Greeks 用的語言簡化了很多,跟 CFA 或 FRM 那一套有很大的差異。例題:假設有一個 protective put 的組合,put leg 有 30 的 Delta,rf 預期要上調但最後沒上調的情況下,分析一下 put leg 的 p&l。我一開始就很困惑為啥 delta 這裡是正的?expiration date 不用考慮嗎?這組合是已經假設 delta hedge 完整了?概念上不難,但不熟悉業界的語言會吃很大的虧。
  9. Teir 1 的薪水可以更高,Optiver 的 Graduate Program 開 200k 一年,加上 30%ruling 應該是新人打工的天花板了,給董哥與強者朋友們參考。台灣的也開到 100k EUR,如果不想出國的話,感謝祐瑄大大給的資料。
  10. 薪水待遇是很好,但也有很明顯的短板。一是這領域很專門,之後要轉其他的金融業的,相對進 BB 的那群人路少很多,不過,反正能進來,退路應該也都是大廠的軟體工程師。二是正回饋明顯,天然風險較高,績效好 -> 其他公司來搶 -> 薪水再上調;績效差 -> 被炒 -> 其他公司也不會要。

小結

  1. 以上林林總總講了一些,舉一個在德國工作比較常見,有代表性的例子。工作了兩三年,60k 的稅前薪水,稅後 36k,每個月 3000,約合台幣十萬。生活費 1200,一個月能有 1800 的零花錢,約合台幣六萬。純論薪水,平均來看是比台灣工作好的。
  2. 但存在的矛盾是,相對容易過來的那批人,好好在新竹工作,考慮物價之後的有效薪水其實多半比歐洲高,還有熟悉的環境,自認歐洲的吸引力不大。
  3. 另外,任何事的邊際效益遞減都很快,也就是說,歐洲各方面的幻想會泡沫的很快,城市環境上、飲食上都是。我的例子是,在西西里島待了一個月,實際只出門玩兩天;在蘇黎世待一個月,出門也就只想去超市;在羅馬待不到三週,義大利食物在我看來就已經是番茄羅勒起司的排列組合了;坐在梵蒂岡的大教堂前面,也只是看看行人跟鴿子,也不會一定要進去參觀;第一次看到滿是雪的城市很夢幻,過兩天就覺得冷到不行不想出門。總之,旅遊跟生活的心態與視角有很大的差異。
  4. 在歐洲生活最大的好處,在我看來,是能有一種臨場感。那些存在課本、歷史、電影上的地點、人物、展覽,都不再遙遠,對任何一個領域都是,畢竟美國崛起之前,狹義認知上的西方文化其實都在歐洲了。可能跟生活在中國有點相似,想像一下,看完歷史劇,看完武俠小說後,長安、洛陽、殷墟、蘇杭等等常見的人文地理名詞,都在觸手可及的範圍。在年輕的時候,有幾年在這環境下生活的經驗,我覺得是不虧的。
  5. 幸福感的函數裡面,薪水真只佔了一部分。三餐有好吃的,晚上有熱炒攤,能叫上三五人一起喝酒吹牛,城市有安全及融入感,家人朋友在身旁,這些瑣碎的重要性還是要消失之後才懂的珍惜。自己來體會國外月亮沒有比較圓這道理本身,還是有價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

後記

  1. 還是講一下背景好了,這樣參照起來方便些。在台灣還行的學校,念完物理學士,之後在 ESMT Berlin 這家商學院念商管碩士,畢業證書上寫 MSc in Management,實際學的是財經。有錢的私立學校,教授算強,排名好,知名度低,課程強度低,同學水平差,Carer Service Team 積極,排名估計是 EMBA 撐起來的。個人上,沒有體面的實習經驗,不會當地語言,不會 networking,專業能力放在台灣普通。總體來說,把我的經驗當成中位數來看還行;有一說一,能說當地語言+普通工作能力,在找工作層面上,強於只會英語+強的工作能力。畢竟公司的工作都是可以替代的,多數要的只是合得來的人。
  2. 當學生的時候,覺得 1.2k 就能過得很開心;申請 PhD 的時候覺得 2k 很夠用;找工作的時候覺得 3k 就不錯;面到幾個高薪的,覺得 8k 也不是特別遙遠。我能感受到心中的 benchmark 在動態變化。這仔細想想挺可悲的,就一直是靠著別人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3. 找工作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家人的不諒解,就是台灣找個工作就是一兩個月的事,為啥你找工作那麼久還好像沒啥進度?有認真在找嗎?在玩嗎?標準太高了嗎?有時候很難溝通,但家人又是少數有解釋必要的對象。
  4. LinkedIn 是個充滿歡樂的地方,看各種傻逼在上面花式的裝逼,算是找工作過程中的重要調劑。每當懷疑自己的時候,可以上晃晃去找點自信。老是告訴自己存在即真理,不過至今還是想不通在 LinkedIn 上活躍的人的想法。能理解公司或 Recruiter 有剛需,但其餘的我還是很困惑,有理解的麻煩私訊指點我一下,先感謝了。
  5. 在歐洲很少人討論薪水,有些病態。人們能討論如何買到更好的大麻,那個夜店有更高機會一夜情的機會,能接受滿街的流浪漢,老是誤點的火車,隨地大小便的人們,但不能接受討論薪水,視此話題為怪力亂神,佔據了個人最隱私的位置。我幼稚的認為,把薪水當成秘密,是資本階級的陰謀,目的就是要讓受薪階級資訊不對等。然後打工人還去相信了這一套就有點傻了。薪水可能狀態就三種:高了,合適,低了。覺得高了不就是賺了嗎?這麼賺的事,只要不偷不搶來源正常,在這充斥炫耀的年代其實也沒啥大不了的,問心有愧就讓自己強一些配得上薪水就行,況且這世界上多得是些尸位素餐坐領高薪的傢伙,能蒿資本家的羊毛不算英雄嗎?覺得低了,受委屈了,那就更該去談論薪水,問到一些自己覺得自己也行的,而薪水更高的公司或職位,然後跳過去也就行了。覺得合適更沒什麼不好說的,德配其位,他人怎樣誤會,傻逼的是對方。深深贊同許庭睿學長的觀點。
  6. 最後,我把手上現有唯一的 offer 裸拒了,考量邏輯也是問自己第一性原則問題。留國外工作肯定不是為了錢,就是想多待個兩三年,感受些與工作無關的虛無飄渺東西,當然,也可能是那薪水無法打動我在 Dubai 純賺錢。裸拒後,過去兩個月大概換到以上的經驗,明年再重新找起吧。
picture 在歐洲工作的一些數字與觀察
Cefalu, Sicily, It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