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筆記
- Published on
也是在開始整理資料之後,才明白我先前的天真,紅白酒的世界真是過於博大精深。一直以來我對葡萄酒的好壞定義感到很困惑,也聽了很多在雙盲實驗下眾多葡萄酒大師成為笑話的故事。不過正如那條真實無比的社會真理:唯有先站在相對專業的制高點,我們才有嗤之以鼻與故作輕鬆的權利。正如有好學歷,才好說成績不是一切;有錢了,才好說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創辦了公司。這也與那觀點隔空呼應:所有的道理都有道理,我們該重點關注的是道理的適用範圍與背景。
《侍酒之人Cork Dork》是我認為可讀性最高,最有趣的葡萄酒入門書。她從一個懷疑的角度,全方面的去理解葡萄酒產業。《Wine Folly》作為業餘愛好者是個寶藏,只是裡面描述的很多氣味還是很玄。Hugh Johnson的《世界葡萄酒地圖》以及林裕森的《勃根地葡萄酒》則更像反圖書館的概念:擺在書櫃裡,用來提醒自己強中更有強中手,在酒面前要謙虛。
葡萄酒知識暗合20/80法則,其實只要熟記很少的知識點,就能滿足大部分裝逼的需求,記太多了反而容易混淆。我覺得最開始要背一些關鍵字,少一點沒關係,但要背下來。雖然Vivino可以快速的查到所有資訊,但正如大街上的漂亮姑娘很多,但跟能牽著手抱回家的是兩回事一樣,在自己腦袋中的資訊也是不一樣的。關鍵是,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用形容詞去認識酒,而是用酒去認識形容詞。
以下內容主要出自石田博寫的《葡萄酒十講》,我認同這種用品種來做分類的方式,認清品種,味道八九不離十。讓我們先從紅酒篇看起:)
紅葡萄酒
Carbernet Sauvignon
- 果粒小(辛香)、黑(石榴石)、果皮厚且硬、不畏乾燥、具一切良好打工人的特質
- 澀味強(酚類物質)(單寧)
- 年輕時口感鋒利,具有熟成潛力
- 常聽到形容詞:Vegetal(植物性)、Herbacec(香草味)、Black Currant(黑醋栗)
- 著名產地:波爾多、加州、澳洲
- 要醒酒,鬱金香杯
Merlot
- Merle(黑鳥)喜歡啄食而得名
- 皮薄、多汁、偏甜、早熟
- 一開始種植是拿來平衡Cabernet Sauvignon
- 一位叫Michel Rolland的釀酒師將其發揚光大,江湖人稱Mr. Merlot
- 新酒就能有很好的香氣
- 常聽到形容詞:具濃縮感的果實味、藍莓味、礦物味(鬼知道這是啥)
- 著名產地:波爾多右岸的Libourne
- 不用醒酒,鬱金香酒杯
- 搭味道比較厚重的肉類(e.g. 紅肉、內臟)
Pinot Noir
- 一串葡萄時形似松果(Pommes de Pin),Pinto是法語的Pine
- 在德國又稱Spätburgunder
- 皮薄、色淡、早熟、個性傲嬌不好伺候
- 通常單獨釀,不會混其他葡萄
- 著名產區:Burgundy(或是法文Bourgogne)、香檳產區、瑞士、德國(寒冷地區)
- 受風土影響大→差異大→難判斷
- 主要辨識特徵:香氣妖豔
- 口感是豐滿的,但相對於Merlot更輕柔(穿著天鵝絨褲的幼年耶穌)
- 不醒酒,氣球酒杯
- 果實氣息、酒體強度:Carbenet Sauvignon > Merlot > Pinot Noir
Syrah
- 南半球稱為Shriaz
- 發源於葡萄酒的發源地:高加索地區的Shiraz(現在在伊朗境內)
- 皮厚、色深、果小
- 酸、澀、黑。會拿來與其他品種混。
- 有陳年潛力
- 像Pinot Noir,很吃產地(冷熱地區的味道差異大),難判斷,沒有統一的侍酒法
- 主要辨識特徵:相對於Carbetnet Sauvignon,Syrah多一個黑胡椒香氣
- 著名產地:澳洲、南非、法國隆河(Rhône)、Hermitage區域、Guigal(積架酒莊)
- 澳洲出名的契機:Penfolds酒莊,Max Schubert釀出了一款Grange Hermitage
Grenache
- 粒大、晚熟、好乾旱、喜排水好、不嬌貴
- 像Pinot一樣,也有黑白灰三個品種
- 杯型式整枝法(Gobelet)
- 具濃縮感(想像黑櫻桃的利口酒、波特酒、果醬)
- 通常不單獨釀,常混Syrah、Tempranillo
- 酒精稍強,要醒酒,用氣球杯
- 主要辨識特徵:柔順澀味(這只能意會無法言傳:P)
- 著名產地:西班牙、義大利Sardinia島
- 能配味道比較強的食物(烤肉、BBQ)或地中海的傳統食物
Tempranillo
- temprano在西班牙語是early,illo後綴是小的意思
- 果小(illo)、皮厚、早熟(temprano)
- 帶酸、能聞到巧克力味(頗明顯)
- 著名產區:西班牙Rioja區
白葡萄酒
偉大的宗教都伴隨著偉大的飲品,伊斯蘭教有咖啡、佛教有茶、基督教有葡萄酒。如果有人質疑怎又開喝了?可以教導他在基督教世界入境隨俗的重要性。君不見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劉伶一醉成了千古絕唱。況且,在佛教中,飲酒屬遮戒,非根本戒,不是門中子弟則無傷大雅。小說家D.H. Lawrence也曾說:「如果我們喝點葡萄酒,我們就能從茫茫黑夜中看到夢想的星光。」
以上,給你一些理直氣壯的藉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Chardonnay
- 穗小、顆粒小、易感染貴腐菌
- ABC:Anything But Chardonnay(早些年Chardonnay太氾濫了)
- 美國一開始是用歐洲的知名原產地命名酒的,例如Chablis。後來因為形象易受影響,才漸漸改成以葡萄品種命名
- 可以說無聊無個性,也可以說成有著純白個性,塑造力高
- 乳酸發酵階段:奶油、杏仁豆腐
- 木桶熟成階段:香草、烤土司
- 現在流行兩個版本:無個性、樸實清爽帶礦物味,以Burgundy的Chablis為代表。相對是用橡木桶熟成,酒體 滿,以Burgundy的Montrachet為代表。
- 香檳基本就是用Chardonnay、Pinot Noir、Pinot Meunier釀造
- 白中白就是只用Chardonnay的香檳
- 侍酒方法有爭議,但絕大多數還是會冰鎮,用比較細小的笛型杯,能看氣泡
Riesling
- 果小、皮黃綠色、晚熟、甜、抗病性強
- 纖細、透明感、美好的酸、能長時間熟成
- 能釀貴腐酒、冰酒
- 暖區出產的偏甜,冷區出產的偏酸
- 汽油味(Petrol),還原變化後的產物(目前我也無法理解)
- 不用醒,要確實冰鎮
- 著名產地:Rheingau(萊茵高)
Sauvignon Blanc
- 果小、皮厚、麝香葡萄(Musk),屬芳香型葡萄(對立面就是Chardonnay)
- Sauvignon來自法文的Sauvage,野生的意思
- 用張愛玲的說法,如果Chardonnay是白玫瑰,Sauvignon Blanc就是風騷的紅玫瑰
- 青草味,果香
- 能用木桶改造的比較洗鍊
- 貓尿(其實就是麝香)
- 要冰鎮,不用醒
- 著名產地:紐西蘭、羅亞爾河谷(La Loire)
Chenin Blanc
- 果中等大、皮薄、晚熟型
- 也是芳香型葡萄,相較於Sauvignon Blanc比較濃密,想像木梨果醬
- 不用降溫,能讓香氣釋放的更好
- 稍微醒,或用氣球型酒杯
- 著名產地:羅亞爾河流域、Savennières酒莊(就在La Loire)
Gewurztraminer
- Gewürz是德文的香料,Traminer是義大利北部一小鎮的地名,天知道為啥後來用德文命名了
- 果粒小、皮厚、成熟後呈粉紅色,含糖量高
- 想像Moscato跟Riesling的混血兒
- 辨識重點:荔枝香
- 甜美,像台灣偶像劇裡面女大生那樣
- 酒標認一下Grand Cru或是Haut-Rhin(上萊茵),記得用刷卡付費,不要看帳單
- 著名產地:Alsace
- 中國翻譯瓊瑤漿,其實很到位
Viognier
- 果實小、嬌貴、產量少
- 桃、梨之類的果香
- 與Gewurztraminer很像
- 知名產地:Rhône、南非、紐西蘭
其他小知識點
- Bordeaux五大堡:拉菲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Château Latour、瑪歌Château Margaux、奧比昂Château Haut-Brion以及木桐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 有餘力再記幾個也很牛的Bordeaux酒莊:白馬酒莊Château Cheval Blanc、博圖斯酒莊 Château Pétrus(Merlot出名)、滴金酒莊 Château d'Yquem(在索甸區Sauternes,貴腐酒出名)
- 82年的拉菲就是這個梗,82年是Bordeaux在20世紀的傳奇年份
- 義大利酒莊(ABBBC):Amarone、Barolo、Barbaresco、Brunello di Montalcino(Sangiovese)、Chianti
- 氣泡酒依氣泡量分三種:Sparkling(3 atm以上)、Semi-Sparkling(1~2.5atm)、Beady(<1atm)。氣泡量主要取決於二次發酵前加入多少的糖。
- Asti是氣泡酒,Moscato d'Asti是微氣泡酒
- 莓果區分: 葡萄酒世界基本是法國人發展起來的,很多看起來裝的很傻逼的形容詞真不是為了裝逼,是要有一個普世能交流的語彙。以下可以當成量表用,越往下越黑、重、成熟。實操上,不一定要真要認莓果味去辨酒,也可以看到葡萄品種來嘴砲它有什麼莓果味,好用。
- 鵝莓(Gooseberry):又稱醋栗或是刺兒李,新鮮、輕盈、果酸
- 覆盆莓(Raspberry):濃縮感強的年輕酒
- 藍莓(Blueberry):把這個當Benchmark,對應Merlot
- 黑醋栗(Black Currant):台灣應該比較習慣黑加侖這翻譯,小時候有一種常吃的軟糖就這口味。甜味比較突出。
- 黑莓(Blackberry):濃縮感強,成熟度高
- 黑櫻桃(Black Cherry):更黑、更強,像這種詞彙拿去描述Shiraz基本不會錯
- 描述澀味的量表:越上面的形容詞澀味越強
- 口腔能有收縮感
- 舌頭有粗糙感
- 順滑的
- 天鵝絨絲的
- 絲綢般的
- 紅酒萃取技術
- 浸泡:發酵後的渣持續浸漬,Burgandy地區或Pinot Noir常用此技法
- 濃縮:用逆滲透膜減少水份
- 微氣泡注入:把空氣打入發酵中的酒,能緩和單寧,增香氣
- 熟成:發酵後置入木桶,能增加辛香、烘烤等味道
- 攪拌:讓酒渣內的酚類物質被釋放
- 影響單寧含量的因素
- 葡萄品種:顆粒小、皮厚→單寧多
- 葡萄成熟度:越晚熟的、成熟度高的→單寧少
- 酒的成熟度:氧化時,單寧會結晶(reduce),或溶於液體(smoother)
- 影響酒品質的因素
- 高溫或低溫(天)
- 炎熱或乾燥(天)
- 平地或斜坡(地)
- 傳統或現代釀法(人)
- 葡萄品種
- 乳酸發酵: 酒精發酵後,會產生大量蘋果酸(太強了),通常會再加入乳酸菌做減酸處理,使其變成乳酸(較柔和)與碳酸(排出)
- 現代釀白酒常見技法
- 浸皮:傳統只取果汁,如果讓果皮多接觸的半天到一天,能增強香氣,讓果實味蓋過青草味,使酒體顏色變黃。所以如果看到新酒但顏色偏黃的,很有可能浸皮過。
- 木桶:熟成階段用木桶很常見,但釀造階段就用木桶是比較新的做法。理由是讓木桶加入的氣味比較Endogenous。
- 攪拌酵母渣滓:渣滓是酵母菌的殘骸跟結晶成分,如果要讓酒體變得更厚實、豐盈可以這樣做。
- 酚類物質
- 類黃酮:Flavonoids,白酒的顏色來源
- 花青素:Anthocyanins,紅酒的顏色來源
- 因為紅酒相較於白酒,花青素與單寧含量較高,而這兩者抗氧化能力強,故常聽到會拿去陳年的多是紅酒
- 酚類物質多在果皮與種子中,所以如果果小,則果皮與種子相對於果肉部分佔比較高。故Carbernet Sauvignon和Syrah等小型且顏色深的葡萄,帶有比較強的澀味及辛香味。
- 氧化與還原: 這過程就是就是常聽到的熟成。氧化與還原像是兩個相反的力,需要釀酒師各憑本事找到好的平衡點。
- 氧化:就跟醒酒同一個道理,酒內的酚類物質(例如單寧)在適度的氧化後,會減量或者溶於酒液中而變得溫和。
- 還原:相對的,原先的酒過於單薄乏味,能透過還原來凝聚。具體的操作手法如下:氧氣阻隔(木桶下半部的酒)、加抗氧化劑、使其含大量碳酸(氣泡酒的操作)
- Sparkling wine甜度表:
Rating | Suger Content (g/L) |
---|---|
Brut Nature | 0~3 |
Extra Brut | 0~6 |
Brut | 0~12 |
Extra Dry, Extra Sec, Extra Sece | 12~17 |
Dry, Sec, Seco | 17~32 |
Demi-Sec, Semi-Seco | 32~50 |
Doux, Sweet, Dulce | 50+ |
- 重要名詞
- Gris:灰
- Piemonte:皮埃蒙特,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區,在米蘭的左邊
- Montrachet:蒙哈謝,Burgundy底下的一個產區,以白葡萄酒出名
- Asti:義大利地名,在Piemonte南部
- AOC:法國的法定產區,除了酒之外很多食材也有這個,例如布雷斯雞
- Grand Cru:特級莊園
- Grand Vin:高級酒
- Millesime:年份
- 最後推一個找資料時看到很不錯的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