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蠢的有個性 (2021 Q1)

Published on
All posts

記一月

  1. 電影或文學的喜歡或不喜歡是主觀的,但好與壞是客觀的,而這話語權在一群專家學者手上。有些電影或音樂獎項,只看流量不看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給那些流量明星頒獎,粉絲也會給這獎項的協會帶來曝光,得到更多關注,獎項在社會上才有影響力。不過與此同時,諾貝爾文學獎、奧斯卡、格萊美獎,每年還是能選出得獎人,這邊就體現了喜惡與好壞這兩套不同的評斷體系。後者的存在是一個導正的作用,告訴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哪邊是努力的方向。例如一個出名的年輕好看的演員,配上大的 IP 及導演,常常可以共同創造票房與商業上的成功,很好,把錢掙了,不寒碜,不過如果這時還給頒個最佳演員、最佳導演之類的就說不過去。看看小李子,前面神鬼玩家、血鑽石、華爾街之狼奧斯卡都沒給,神鬼獵人那形象出來後,給了。(這裡奧斯卡給的標準也是挺明顯的)雖然主客觀的差異不是涇渭分明,不過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常能看到一群人的主觀就是客觀。當然,以上是站在每季每年的角度來談。若把跨度放到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則時間自然篩出好壞,不用我們爭得面紅耳赤。
  2. 我開始發覺,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聰明了,而我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夠聰明。
  3. 當對 A 科目的考試越近,我怎麼就對 BCDCE 的興趣越濃呢?
  4. 前進無疑就是在一次次真實的與自我的鬥爭中,戰勝卑劣的自己。
  5. 所有道理都有道理,但重點在其成立的前提。要注意概念 scaling 的範圍,越有普世性、一般性的,通常也越空虛、抽象、不務實。
  6. 肥美深秋後的冬 微醺之後的夜晚 熱鬧之後的寒風 遺世獨立的驕傲與淒涼 沈默不語的月 遠方的人
  7. 怎樣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熱炒、啤酒、三五老朋友。害,好像我真見識過山珍海味似的。
  8. 泡茶就跟倒酒、煮咖啡一樣:首先是能觀察,在適當的時間,添適量的溫度的水,這是物理層面;接下來是顯得從容,這是心理層面;最後是隨時能有好心境覺察,去品每泡都不同的滋味,這進入了宗教與哲學層面。
  9. iid 的 smaple 才能拿去做 estimate,開會表決的時候必須做好 indep,不然結果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
  10. 最近迷上綿羊料理的影片,看她東京美食 Vlog,突然覺得好像不該放棄日文的,光食物就足以撐起這國家在我心中的地位。
  11. GME 的事花了點錢參戰了,如 Taleb 在《不對稱陷阱 Skin in the Game》裡面談的一樣,當歷史在眼前發生時,你可以選擇旁觀,我選擇讓自己有切膚之痛。雖然在理智上能理解此事件肯定不是散戶對機構這樣單純,但感性上揭竿起義所帶來的快感也是真實的,而這種短期的讓人猝不及防的爆發,也放大了我內心的貪婪與恐懼,雖然有著很好的道德理由包裝,這是需要我覆盤的地方。且不管最後賺不賺錢吧,總之這禮拜在 Reddit 跟各種論壇上收穫無數的歡樂。題外話:從 Delta Hedge、Gamma Hedge、Vega Hedge 這些名詞上,就顯現出念金融的人多愛裝逼,敢說背後的邏輯甚至計算,都不比台灣高中階段教的數學難。
  12. 李洋、王齊麟這組合打起來真是好看,不能因為沒有小小兵跟中日那幾組就抹煞了他們的進步,長期看好。
picture 2021q1

記二月

  1. 物理上的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觀察本身就會干擾系統。套在管理學上,當公司一想用什麼 KPI 來測量公司的狀態,則就會無可避免的產生偏性。
  2. 看完了 Netflix 上的《白老虎》,最大的思考就是,道德或價值觀會不會有地域性?例如之前談過,日本人會看似守法,是整個日本社會環境氛圍給當中的個體帶來無與倫比的限制所造成;又或平時嚴謹客氣體面的西德人,到東南亞度假時又是另一番情境。
  3. 在台灣常聽到白人渣男的故事,除了倖存者偏誤之外,還有這一層,少了原先國家的環境限制,在新國家又有「外來者能不理解當地環境限制」的 buff,導致人在道德上的標準有所扭曲。
  4. 最近在表達的時候感到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性,主要來自知識邊界的狹隘,會有種很多概念連結不起來的痛苦。詳細點來說,能感受到現在的思考比大學時完善了不少,整體來說包容性更強,更圓融更全面,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多數受過基本教育的人都能輕鬆到達這狀態。我能看到在更前面,有一大群人,站在包容性的基礎上,有更尖銳的、更屬於個人的思想,而那才是天生萬物的意義。不斷總結而無鋒利的東西不會製造多樣性,從社會森林的角度來看是沒有任何貢獻的。看張愛玲、看余華、看韓少功、看周夢蝶、看北島、看馮唐、看馬斯克、看貝索斯,他們的成就、財富、影響力可能差異甚多,但同樣都是少數深刻的尖銳,在推動多數蠢笨的人類向前。沒有邊界的拓寬,我們都只是在凸多邊形內不斷的連線自慰罷了。
  5. 很多人搞錯這樣的因果關係:要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要先有讀十年書的基礎。在 Clubhouse 跟某某大牛同房間,去某某五百強公司參觀,要的是見賢思齊的動機,但心裡還是要明白,轉過身之後,牛逼的還是他,廢材還是我,沒有資本與社會交易的對價關係之前,我還是認為 networking 是無效的。
  6. 從太把自己的付出當回事的傻逼經驗中,發現對行善要有不求回報之心,背後不是什麼高尚的理由,而是如此就不會有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文化差異或參與其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冷,除了積雪與融雪理論的大旋律外,應該還有這種默默被拉黑或拉黑別人的因素存在。此誤解是生命隨機性的展現。
  7. 木心說,現在是一個騙子騙騙子,嫖客嫖嫖客的時代,他講的是文學藝術上現實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但我覺得還能這樣解讀: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偽裝都是一種騙,而當別人看到你這偽裝的時候,通常也會以另一種偽裝的表現形式來回應你的偽裝,是為騙子騙騙子,而許知遠所謂「孤獨的狂歡」應該就是這一回事,21 世紀社會的一種變態。
picture 2021q1

記三月

  1. 犀利文字的本質是強烈的立場,而只有簡單而明確的論調才有傳播的基礎。所以人們普遍喜歡犀利的文字。例如周作人在我眼中,文學成就不輸張愛玲,但這世界對張的認可還是比較大的。
  2. 對於強烈左派(aka 左膠)的問題,我覺得老羅之前講過的話能清晰地闡明我的觀點:我不鄙視說髒話的人,我也不鄙視不說髒話的人,我鄙視那些僅是因為聽到別人說髒話就鄙視他們的人。
  3. 長久的半封閉狀態就像活在線上遊戲裡,能快樂的不得了,但還是有種虛幻的空洞。
  4. 人發表意見就是一種 signalling,讓看不順眼的離開,臭味相投的聚在一塊,而發表極端的言論就是一種快篩。
  5. CFA 與 FRM 兩個考試的非量化部分,很常需要用直覺的,而準備考試就是讓自己直覺往這兩個組織的直覺上走。難怪說這些考試都有種洗腦的味道。
  6. 做什麼像什麼這件事比我原先想像中的深刻多了:它說出了人心底那種,到了這山望那山的心態,學生時就想趕緊長大出社會,出社會了又想作回學生,安分滿足於自己的身份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7. 我們談論著大問題,與我們是不是大人物沒有任何關係。
  8. 對實用主義的奉行,我覺得是近代中國能在科技上超英趕美的底層原因。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當兩個真正有在創作東西的畫家見面聊天的時候,討論得很可能不是印象派與寫實派的淵源、超現實主義與達達藝術的歧異,而是哪裡買的哪支筆便宜又好用此類世俗卻務實的問題。不過,這種實用上的強大,與科學的發展沒什麼關係。小時候就覺得我們的教育那麼牛逼,高中就懂很多國外大學的內容,也算不上死背硬記,怎麼學術圈檯面上的大牛還是以歐美西方面孔為主?經費上的差異可能可以解釋很大一部分,但諸如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的數學或理論物理,好像也沒有比較好。很可能就是上述的原因,實用的原罪,或講白點就是技校與大學兩套系統。
  9. 去年在股市賺錢真是太容易了,讓一堆人有自己是少年股神的妄想,而這種沒有路徑的賺錢是很忌諱的,會讓人的金錢觀扭曲。年初這一波修正也是健康的,教我重新謙虛做人,對市場抱持敬畏之心。
  10. 人習慣性的去解讀任何事物,背後的原因是渴望控制。當一件事物被自己解讀之後,我們賦予其了意義,而讓我們在概念上控制了它們。小時候的國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這樣被玩壞的。
  11. 人與人之間的說服過程,往往不是講理的,而是有一種先天的「勢」存在,來源自我們對自身與對方的可信度比較。例如相同一個道理,同學提出來,我就是聽聽,若是 mentor 提出來,我就會想想。所以以下對上的在溝通時,感到很挫折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時「理」扮演的角色很少,你們之間的上下之勢已經決定了誰有最終的話語權。
picture 2021q1
雖然不理性,但我還是很同情那些不吃甜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