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義大利作為吃貨的基本素養 (2022 Q2)

Published on
All posts
picture 2022q2
Munich International Airport, Deutschland
  1. 跑步完渴得要命,還沒喝水就先去洗澡,那種感覺很奇妙:身邊都是水,卻還是很渴。這像極了去年身在牛市,卻賺不到錢的我。(然後就熊起來了....)
  2. 俗話是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但不管從哪一個層面來理解,怎麼想都是穿鞋的不怕光腳的。一是想到我光著腳,被一個穿鞋的踩,肯定比我光腳去踩穿鞋的痛的多。二是財富能力與自信,在現代社會有很強的正相關,人通常只敢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不太常見到勢位低的人去找勢位高的麻煩。
  3. 看《四月之聲》,連想到《浪潮》這部電影:對於個人的精神控制難,但對於群體的洗腦簡直不要太簡單。可能比較悲觀,但四五月在上海發生的事情,我認為不用多少年就會船過水無痕,只在少數親身參與過的人心中留下些很淡的記憶。歷史的車輪無情,鏡頭不必拉很遠去看,光想過去十年發生的事情,無論當時怎樣的驚天動地,到今日,庸俗的人們一樣柴米油鹽,而社會是由多數庸俗的人們組成的。從這角度來看,紀念日具有深刻的意義。
  4. 牆是雙向的。當飛鳥笑魚沒有看過天空時,其實飛鳥也不懂海。認真想一想這道理,世界的問題會少很多。核心就是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但或許競爭與戰役才是人類歷史的主旋律,我不知道。
  5. 決策是稀缺資源,無關輕如鵝毛或重於泰山,跟數量有更大的關係。所以我很虧,一天就決定五次要吃啥。
  6. 三月底左右開始玩 StepN,一直復投,導致入場不算晚,也基本沒有賺到錢。學到的教訓是:掙錢不易,即使看對了方向與抓到時機,沒有好的執行策略也是沒用。不過在我媽的飲食調教與規律跑步兩個月後,能穿下大學時候的衣褲,在沒其他訓練的情況下,引體向上也從免強拉一下到完整的六下,算是意外的收穫。
  7. 五月初開始準備 CFA3 時,生活變得有些崩潰,好像大學之後就沒有過強度那麼高的生活,可見中間這段時間我有多廢。新發現幾個讓工作時保持清醒的方式:一是不斷地自言自語,二是聽 Techno。前者強迫腦袋有意識,後者好用但使用後會特別疲憊。
  8. 寧在大城市哭,不在小城市笑,這可能不只是一句北漂打工人的自我安慰。生活在家鄉小城市的問題,一是生活不會有太多的驚喜:一切的一切都過於熟悉,哪邊紅燈右轉不會有警察,半夜餓了有什麼好的宵夜選項,鹽酥雞要選天橋下的還是火車站前的都了然於心。二是沒有同齡人可以交流:還是能吐嘲與輸出幹話了,只是沒有受眾,臭味無法相投,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三是親友在一個過近的距離:生活很容易糾纏在一起,例如今天讓你晚上過去喝個酒,明天去哪邊吃個飯,後天幫誰接送一下誰之類的,很難有自己時間的完整支配權,對我來說,起碼隔個台中到台北的距離以上才是比較舒適的。當然,如果上面幾點同時疊加起來,就更令人窒息了。跟大學隊友偶爾聚聚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也提醒著我,現在的時間成本有多高 xDDD
  9. 想著地球的某個地方,五月的現在還冷到需要穿大衣,突然覺得這世界很大。媽的現在台灣好熱。
  10. 下傾盆大雨的天,很多日常的噪音會消失,會有種融入到了自然當中的錯覺,能與現實世界隔離,宛如夢境。
  11. 感謝庭睿學長推坑,體驗了一把蘇富比拍賣。看上了一組文徵明風格的畫,起標 500EUR,內心設定 1500EUR 的預算。沒有標到,最後大概結標價是我十倍的預算,當然,太貴不是畫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一個 Collection 會依編號一個一個的結標,不會同時。應該是要讓大戶能一個一個的去想要不要加碼,拍賣行很懂玩。結標前兩分鐘,有人出更高的價碼,就會再延長兩分鐘,會看到 Extended 跟時間倒數,能無限延長下去。Reserve 是底價的意思,一般都會有,就是最後出價低於這個的話,直接 Closed,不賣。有出價高於底價之後,會寫 Reserve met。沒有底價的會寫 No Reserve,不管最後價格多低都會成交。最後買方要付的價格,是標到的,再加上 26%的手續費,貴到翻,但這是 Tier 1 拍賣行的行情。(例如文徵明那組,最後的 bid 是 13000,SOLD 的價格會寫 16380)
  12. 在台北新認識了一個不太能喝但也愛喝的酒友,我計畫是這樣的,找到四組人,每組都一個月喝一次,這樣自己可以每週喝,分別也不會被當成酒鬼,妙哉。
  13. 那時候挑了老半天,但如果主題是人像街拍,28-200 成像普通的鏡頭與 24-70 成像優異的鏡頭,實際使用一天就能秒選前者。畢竟要能直接怼著人拍需要過強的心理素質。
  14. 在租房這事情上的坑真不要太多。經歷這幾年遇過的跟聽過的,現在我挑房最前提的考量會是,一間不跟任何形式房東一起住的房間,不論是原屋主或是二房東。當關係好的時候,會被一種朋友關係的道德所制約;當關係差的時候,會被房屋契約的條文所制約。而房東往往會在這兩者之間主動任意切換,這很令人困擾。
  15. 關於進入一個新的文化與國家,該花多少的努力,多少程度地融入當地社會才是一個好的平衡,討論到最後,我覺得 Doris 的回答就是正解,歸納來說有三點:一、不管哪一個社會,要求外來者需要融入,就是一種自大的展現。背後理由只能是我的文化比你的文化好,你不學習融入就是錯的。二、這是錯的,但文化存在鄙視鏈,只會要求低等文化融入高等文化(客氣點來說是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但這只是虛假的客氣,不改變本質,所以請允許我用更強烈的語言),不會逆過來操作。例如在台灣社會,社會大眾會幫在台美國白人的文化差異找理由,但普遍會抱怨東南亞移工不學習融入。三、文化的學習會有一個矛盾:一個友善的、融不融入影響不大的文化,會比較願意學習融入;排外的、不融入有更大壞處的文化,我反而會去你媽的。反正現在當遇到有人,很明顯知道我聽不懂他在講啥,即使他明明懂英文,但死不願意溝通的情況,我也會轉換成這態度。
  16. 從威尼斯回米蘭是最近一年交通上最難忘的事情,前後故事的細節是這樣的:我先是錯估了搭船所需要的時間,沒趕上火車。下一班同是意鐵的火車在一小時之後,不用重新買票,想說問題不大。上火車之後,有人不知道怎樣的跌到鐵軌上,一群警察叉著手圍觀,花了半小時才處理完,火車也因此延遲 20 分鐘發車。回米蘭是需要轉一次車的,延遲的這時間,會讓我們趕不上從 Verona 回 Milan 的末班車。車到中途,廣播那一班銜接回米蘭的車會等,心裡大喜,想說穩了。接著是 Verona 有新舊兩站,中間差五分鐘車程,我們一心想著要轉車,急急忙忙的下錯了站,過十秒意識過來時,火車門在我們眼前剛剛關上,心裡一涼,腦袋先是一片空白,之後才意識到慘了。先花一分鐘把能想到的所有名詞,從鴿子渡輪義大利,到普丁美聯儲太平洋,幹譙過一輪恢復理智之後,搭了下班車到了 Verona 新站,也就是原本該下車的地方,看到 23:10 還有一班 Flixbus 有機會回去,不過網站上的票是已經賣完了,現場也看到很多人在等,心裡有點毛。當下要找住宿基本有問題,最壞的打算是,有家營業到凌晨四點的麥當勞,可以通宵痛聊人生,再搭第一班回米蘭的車,好不浪漫,只是這樣隔天打算到 Bologna 的行程基本報銷。深夜 Flixbus 來了,Doris 積極無比的搶上前,想說即使是候補,候補第一二位也比更後面的機率高。那班巴士終點站是 Amsterdam,需要短程到米蘭的,理論上都會搭我們原先該搭的火車,可能就我們兩個傻子,司機網路看了個票價,跟我們收了現金,估計是污掉了,但該怎麼說,那讓雙揮了揮讓我們上車的手,其優美程度甚於交響樂的指揮。現在是凌晨一點,米蘭的夜巴總站不在市中心,還需要轉另一班深夜巴士回去,Google Maps 上寫著 40 分鐘,我是沒有很信,理論上晚上車少人少,應該能比預估的快。但我錯了,週六晚上的夜巴,沒過幾站就接滿了人,如果你從外面朝巴士內看,會是一個移動的大型蹦迪現場,擠滿著年輕人,帶著外接音響播著有礙健康音量的重節奏音樂,每個人一副蠢蠢欲動要躁起來的模樣,賺翻,蹦免費大眾交通的迪。現在是凌晨兩點,巴士下車的地方離 Airbnb 走路還有 20 分鐘,最後是註冊個帳號,搞到一台共享單車,一路逆向的騎回到住的地方。喔對,整趟威尼斯回米蘭的鬧劇,大該是下午六點多開始的。杭州靈隱寺有這一幅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想通了其實會滿享受其中的不確定與刺激。
  17.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樂,既不是這個事情,也不是那個事情​。幸福本質就是成長。我們在成長的時候,就會覺得幸福​。體格上成長太緩慢,精神上的成長太玄乎,這裡我認為最好單純的理解成智識上的成長。Intake、Process、Summary 的循環其樂無比,所以胡適才說,哪怕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