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我家老闆討論這問題:為什麼號稱有更多言論自由的台灣,脫口秀的水平現在明顯比中國低,youtube 也變得越來越難看,反而在 bilibili 上能找到很多寶藏 up 主?有了以下幾個假說。一、短期的優勢會造成長期的劣勢。腥羶色、人身攻擊、種族歧視的包袱,天生能量較強,更容易有共鳴,更能擊中到觀眾。所以當有捷徑能走的時候,脫口秀演員就會花更少的注意力在其他生活細節的琢磨上,幾代迭代下來,原本寬的路,就越走越窄了。這有點像經濟學上的資源詛咒或是荷蘭病;二、沒有限制的自由反而是種不自由。例如散文這自由的文體,名篇的數量,或者說文學上的高度,遠低於有限制的絕句與律詩、有詞牌曲牌的詞曲。所以自不自由可能與創作水平沒有直接關係。三、b 站相對年輕,真正從二次元出圈,大範圍的被人們接受,其實也就這兩三年的事。而相對年輕的平台,更容易呈現一個百家爭鳴的狀態,加上 b 站的影片推薦不全靠算法,還有編緝人為地去調整整體內容的調性。四、富足悖論。信息的平均質量越來越差,但最好的東西卻越來越好。豐富的市場同時對中間的消費者不利,但對有意識的消費者有利。五、人口基數大。總之,我們沒有結論,就是亂亂提一些有可能的原因。
既然都提到 b 站了,給沒用過的人推薦一下幾個頻道:〈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神一般的存在,每一期的質量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他的存在讓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只要內容過硬,不可能不被看到的美好時代。〈硬核的半佛仙人〉,邏輯鬼才,人間清醒的分析各項議題,節奏快,有些論調有博眼球的成分,但耳目一新的論述還是值得一聽。〈苏星河牛通〉,手機軟體的測評,每集的創意都在水平之上,實力不允許低調。〈影视飓风〉,硬核的影視相關頻道,他們完美示範如何把專業的東西講的引人入勝,對很多做知識類型的內容創造者有參考意義。〈峰哥亡命天涯〉,做一些奇奇怪怪事情博眼球類型,早期拙劣的作品中,能看到類似〈反正我很閒〉早期閃亮亮的東西,但近期做的東西拉垮。〈20 岁了还没去过星巴克〉,跟峰哥路數接近,也經常連動,以尷尬出名,推薦早期印度系列。〈食贫道〉,吃播,餅叔個人魅力吃定了我,vlog 系列質樸,紀錄片系列剪輯與配音給力。〈綿羊料理〉,湖南妹子,擅長高仿奇怪料理,每集都有故事性,總結就是鬼畜、押韻、措不及防。〈鞑厨高寒〉,最新迷上的教做菜的 up 主,一開始看覺得中英混雜的講話很靠北,但越看越有料,對料理底層邏輯講解清晰,餐飲方面的知識給的都很人間真實。〈吃花椒的喵酱〉,妹子可愛不解釋。其中有些 youtube 上有帳號,但就跟吃東西會想吃正宗的道理一樣,對岸創作者的作品,搭配彈幕原汁原味的看能有更好的體驗。
明顯感受到寫回顧文的情緒,在 12/31 跟 1/1 有天與地的差別。如果以後創辨宗教,一定把曆法設為 180 天一年,這樣立 flag 跟反思的頻率與正常人類比直接乘二。